30年前,每年十四夜,是我們臨海人一年之中最熱鬧的也是最快樂的一天,那天下午開始基本上所有的單位都會提前下班,卻是交警最忙碌的開始,大人小孩都會趕著去街上看花車,大田板龍就是流動的花燈,是要游街的,沿著赤城路~巾山路~東湖路~回浦路游行。那種人擠人的壯觀場面依然停留在記憶中。
當晚天剛擦黑,每家每戶吃完熱騰騰的糟羹之后,便早早地出門上街去,大人們站馬路牙子上,小孩子們則騎坐在大人肩膀頭,有膽大者,則爬上了馬路邊梧桐樹,大家都翹首期盼著“龍”的出現(xiàn)。
馬路上起初都是街坊鄰居家長里短的喳喳聲,伴隨著遠處一個聲音:來吆來吆!人群立刻就躁動了起來,不時有人踮起腳尖往拐角處張望,不時有人詢問:來吆歪在嘎咦?
漸漸的,每個單位及各村的花燈、鑼鼓亭、細吹亭緩緩開過。馬路立馬亮了起來,那是板龍身上的亮光,這一抹亮光伴隨著板龍的舞動,撕破了漆黑的夜,照亮了梧桐樹,也照亮了馬路邊等候的一張張笑臉。這一刻,所有的等待都有了呈現(xiàn),新一年,所有的愿景也都能如愿。
臨海的習俗,十四夜吃了糟羹看了板龍,就算是過完了一個完整的年。昨夜的紫陽街,再現(xiàn)了這一盛景,府城的春天,回來了。
林玲